那天在某米的臉書上看到的一則,大意大概是:科技越來越發達,可是人心卻越來越孤獨,手機裡臉書裡要找的人絕對有,可是找到想對誰說心事的人卻絕對沒有……
我其實是很反感這樣的說法。
網路時代,交朋友容易,來的快去得快。
許多人把網路當作唯一解,無論什麼事情都先丟上網再說。
心情好的,心情壞的,全部一股腦的。
縱使你臉書上有一百個讚、有一百個人來拍拍,又代表什麼呢?
關上電腦回頭,連一個可以抱抱你、安慰你的"人"都沒有。
想想,你有多久沒有用手機最重要的功能:打電話?
經歷過太多問他要不要出來喝杯咖啡、聊聊天,跟我回沒空,卻拚命在臉書上回應的朋友。
也曾經過刪除臉書、MSN也不上,朋友劈頭就說:你怎麼失蹤都連絡不上?
我除了笑笑說我電話沒換之外,也不知道該吐槽什麼話。
每一段感情都是需要維持的,友誼也是需要經營的。
誰是好酒友、誰是緊急連絡人、誰只能談嘴砲、誰能談心。
這些都是要靠自己去發掘,而不是:為什麼都沒有知心朋友?
為什麼人們要主動去了解你的需要?
反省的意思,不是要找別人的問題。
只有什麼都不做的人最可悲。
終り
目前分類:發牢騷 (3)
- Jun 21 Thu 2012 00:17
[發牢騷]從網路時代看朋友這件事情
- Jul 30 Sat 2011 21:04
[心情]黑暗的攏罩
- Jun 14 Tue 2011 12:05
[心情]看電影這事
我一向認為看電影是一件不太便宜的活動。
兩個小時的時間(有的還不到),一人份要價近三百塊,要是多一點飲料、點心等。
萬一要帶個閃光還是什麼的,兩個小時就將近一張小朋友,貴貴的。
後來有一個原則,看電影我不看劇情片,一定要卡司、動作、場面、砸大錢。
這樣我才會覺得值回票價,至少我花這錢看你炸掉幾千萬美金也爽。
至於劇情片這東西,還是等PPS吧(誤)。
以上是表面的說法
電影這活動對我而言一點都不簡單,因為打從開場的瞬間,我就會全神貫注的注視每一個環節。
導演要表達的是什麼?
演員有哪些是大家沒有發現的內心?
為什麼要這樣子運鏡?
編劇的安排有沒有合理?
一部電影的討論可能可以有百百種,我會用好多時間去不斷的回去那個時空。
OK,我知道還蠻囉嗦的。
不過我某方面也是不居小節的(喂),例如我幾乎記不起任何名字。
哪部電影主角是誰?不好意思,要不是他們一直上電視宣傳,我一律記不住(這種腦袋也在用)。
看動作片、看搞笑片不用花太多腦力,所以我愛看。
看文藝片、看劇情片要花許多精力,所以我愛看。
那麼我為什麼宣稱不看後者?
因為我找不到人討論。
跟我不熟、不認識我的人可能沒辦法想像我這人心思的細膩。
還會大言不慚的說我去看是因為帶馬子,蠻可悲的想法(拍肩)。
不好意思,因為你沒辦法深入,因為你沒辦法理解,因為你沒有資格跟我討論。
於是我乾脆不去看。
現在呢?
我看,因為我帶馬子去看,OOPS....不要想太多,不是她愛看,事實上她看不懂。
現在我有心情看,我可以好好解釋,我可以有人討論,甚至我也開始分享在網誌。
但那不是你,不會是你,因為你不懂。
可悲。